首页 生活指南 正文内容

徐悲鸿人体素描(徐悲鸿静物素描)

阿立指南 生活指南 2022-10-06 18:10:11 685 0

徐悲鸿以画马而闻名中国,他在中国画坛有着怎样的地位?

徐悲鸿在我国画坛有着大师级的地位。

徐悲鸿的长处在于中西贯通!要想贯通,首先精通,这是最难的地!徐悲鸿留学回国后!大力推广美术教育!在教育这一块他的贡献是很大的,近现代的大家比徐悲鸿名气大的也有但都是自修其艺!独善其身!要么做画卖钱!最多收三两第子!徐悲鸿是在推动推广,这就其他大家无法比拟的了。

悲鸿先生的诸多作品,我看过不少。不过,单从作品来看,我对他的作品整体评价不高。简单说:

一,单论人体素描,悲鸿先生是典型的学院派,崇尚古典的现实主义,中规中矩。民国时期,其素描能力当排国内第一。即使是和同时期的国外顶流画家比,也不弱。但和德加、马蒂斯、罗丹等的素描、速写比,则可见其辨识度、灵感与激情的不足。

二,油画,那个年代油画刚刚舶来我国,对我国人来说是全新画种,徐的所有油画作品水平均不高。色彩等体系非常不美,不分大画主题现行,视觉观感让人觉得不入流。

三,我国画,徐有一些小画,效果不错,比如泰戈尔像等。大幅的我国画,似乎没有力作。我国画传世作品方面,宝岛历史博物馆的藏品,整体水平高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的藏品。

四,书法,徐的书法有自己的面貌,辨识度较高,亦算自成一家。

悲鸿先生早成古人,对现代我国美术教育,特别是现实主义、写实风格的美术教育,是有贡献的。也正是有贡献,成器或者居高位的弟子众多,悲鸿先生长期是我国社会主义美术的一面旗帜。至于美术创作,他和与其同时代的潘天寿、林风眠,稍老一些的齐白石、黄宾虹,稍年轻一些的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相比,是有差距的。

徐悲鸿人体素描(徐悲鸿静物素描) 第1张

徐悲鸿素描的特点

徐悲鸿的素描基本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人物素描具有动态天然,一目了然的特征,不但能把比例画得准确,动态画得自然、调子画得和谐,而且还能体现出人物的性格、传达出人物的精神,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徐悲鸿是我国研究西洋艺术成就卓越,造诣极深的一代宗师,他是第一个把现实主义的素描移植到中国的传火者。素描被称为“造型艺术的基础”,艺术造型不只是塑造孤立静止的物体形态,更重要的是表现物体中各种形式的有机联系。徐悲鸿继承中国现实主义的传统,吸收世界上优秀的艺术宝藏,以建立中国的素描体系,把以线造型作为中国素描绘画的重要特征。

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素描教学最为严格、最具系统化、最具影响力的当推徐悲鸿。徐悲鸿本人无论是对欧洲艺术的探索,还是对中国画的革新,无一不是首先通过素描这条途径而取得成功的。

虽然徐悲鸿之后,由于我们在观念认识上的拓展与变化,素描所涵盖的内容更加丰富与宽泛了,然而徐悲鸿所倡导的写实主义手法,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对于医治当前美术教学和创作上的“空洞浮泛之病”(徐悲鸿语),高扬现实主义美学追求,仍然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

徐悲鸿认为,线条是最有生命力的因素,线能使素描更有表情,更有力,更概括,通过线条和明暗的结合,才能赋予素描以生气与力量。徐悲鸿的素描基本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人物素描具有动态天然,一目了然的特征,不但能把比例画得准确,动态画得自然、调子画得和谐,而且还能体现出人物的性格、传达出人物的精神,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徐悲鸿的人物简介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原名寿康,江苏宜兴屺亭镇人,中国美术家、美术教育家,擅长画马。他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  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 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他发现和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人士。他培养的学生中人材辈出,许多已成为著名艺术家,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骨干。他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无与伦比,影响深远。

1953年9月26日, 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 全部捐献给国家。次年,徐悲鸿故居被辟为徐悲鸿纪念馆,集中保存展出其作品,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悲鸿故居”扁额。  自幼习画 艰难求索

江苏省宜兴县内有条河叫塘河,河上有座石拱桥名屺亭桥。徐悲鸿于1895年7月19日出生在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徐悲鸿9岁起正式从父习画,每日午饭后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10岁时,已能帮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 还能为乡里人写“时和世泰,人寿年丰”等春联。13岁随父辗转于乡村镇里,卖画为生,接济家用。背井离乡的日子虽然艰苦,却丰富了徐悲鸿的阅历,开拓了其艺术视野。17岁时,徐悲鸿独自到当时商业最发达的上海卖画谋生,并想借机学习西方绘画,但数月后却因父亲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志向高远的徐悲鸿在20岁时再度来到上海,开始了新的人生起步。在友人的扶助下,他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为日后的赴法留学打下了一定的法语基础。其间认识了著名的油画家周湘、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剑父,在画作上得到了他们的赞许和指点,增强了绘画创作的信心。他还结识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其影响下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的艺术观念影响下,他对只重笔墨不求新意的“四王”加以贬薄,认为只有唐代吴道子、阎立本、李思训,五代黄筌,北宋李成、范宽等人的写实绘画才具精深之妙。在康有为的支持下,他观摩各种名碑古拓,潜心临摹《经石峪》、《爨龙颜碑》、《张猛龙碑》、《石门铭》等,深得北碑真髓,书法得以长进。后获得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的资助,在日本,徐悲鸿饱览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画家能够会心于造物,在创作上写实求真,但在创作上缺少中国文人画的笔情墨韵,无蕴藉朴茂之风。

徐悲鸿从日本归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在京期间,相继结识了蔡元培、陈师曾、梅兰芳及鲁迅等各界名人,深受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旅欧深造 孜孜不倦

在北洋政府的资助下,24岁的徐悲鸿到法国学习绘画。抵欧之初,他参观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皇家学院的展览会以及法国的卢佛宫美术馆,目睹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优秀作品。徐悲鸿深深感到自己过去所作的中国画是“ 徐悲鸿 体物不精而手放佚,动不中绳,如无缰之马难以控制。”于是,他刻苦钻研画学,并考入巴黎美术学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开始接受正规的西方绘画教育。弗拉芒格擅长于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其画作不尚细节的刻画而注重色彩的和谐搭配与互衬,对徐悲鸿日后油画风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徐悲鸿每日乐此不疲地进行西洋画的基本功训练,上午在巴黎美术学校学习,下午去叙里昂研究所画模特儿,有时还抽空去观摩各种展览会。此期间他有幸结识了著名画家柯罗的弟子艺术大师达仰,每星期日携画到达仰画室求教。达仰“勿慕时尚,毋甘小就”及注重默画的艺术思想对他影响较大,使得他没有追随当时法国日渐兴盛的现代派画风,而是踏踏实实地钻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学院派艺术,在继承古典艺术严谨完美的造型特点的同时,掌握了娴熟的绘画技巧。留学4年之后,徐悲鸿的绘画水平已达到可与欧洲同时期的艺术家相媲美的地步,其油画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沙龙)。

由于北洋政府一度中断学费,徐悲鸿被迫转至消费水平较低的德国柏林。在那里,徐悲鸿仍然不放过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他求教于画家康普,到博物馆临摹著名画家伦勃朗的画作,并且常去动物园画狮子、老虎、马等各种动物,以提高自己的写生能力。

当徐悲鸿重新获得留学经费后,便立即从德国返回法国继续学习。他抓紧每一寸时光,在名师们正规而系统的训练和他本人孜孜不倦的努力钻研下,绘画水平日渐提高,创作出一系列以肖像、人体、风景为主题的优秀的素描、油画作品,如《抚猫人像》、《持棍老人》、《自画像》等。

徐悲鸿在旅欧的最后阶段还先后走访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罗马及瑞士等地。美丽的异国风光令他陶醉,欧洲绘画大师们的佳作令他受益匪浅。长达8年的旅欧生涯,塑就了他此后一生的审美意趣、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

技融中西 名垂画史

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在32岁这一年回到中国,开始在国内投身于美术教育工作,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他参与了田汉、欧阳予倩组织的“南国社”,积极倡 导“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国精神”。他陆续创作出取材于历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绘画,这些画作借古喻今,观者从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画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之情。1931年日军侵华加剧,民族危亡之际,徐悲鸿创作了希望国家重视和招纳人才的国画《九方皋》;1933年创作了油画《徯我后》,表达苦难民众对贤君的渴望之情;1940年完成了国画《愚公移山》,赞誉中国民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夺取抗日最后胜利的顽强意志。除此之外,还创作了《巴人汲水》、《巴之贫妇》等现实题材,《漓江春雨》、《天回山》等山水题材以及大量人物肖像和动物题材的作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在担任政务、行政工作的同时,仍笔耕不辍地进行创作,满腔热情地描绘新中国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他为战斗英雄画像,到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为劳模、民工画像,搜集一点一滴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不幸的是,这一切艺术活动因画家过早地离开人世戛然而止。

徐悲鸿的作品,无论是油画、国画还是素描,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油画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使印象主义的光与色的表现与古典主义严格而完美的造型相结合。在早期中国油画家中,杰出者首推徐悲鸿。在素描方面,徐悲鸿成绩卓著。他的素描既是绘画训练的习作,为他的国画和油画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同时又是具有欣赏和研究价值的艺术品。其一生中,仅画人体素描就不止千幅。徐悲鸿在国画方面的造诣也很深厚。他是国画创新的艺术实践者,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第一个把欧洲古典现实主义的技法融入到国画创作中,创制了富有时代感的新国画。以人们熟知的画家的马画为例,从这类作品中既能欣赏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造型和笔墨之美,又能观察到物象局部的体面造型和光影明暗。

徐悲鸿凭藉着他的天才智慧、坚毅的精神和毕生的努力,成为近现代中国画坛上少有的能够全面掌握东西方绘画技法的艺术大师。

神骏图 现代 徐悲鸿简介

徐悲鸿简介

徐悲鸿 (1895—1953年),江苏宜兴人,原名寿康。

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父亲是个小有名气的画家。

自幼承袭家学,研习中国水墨画。

1918年,他接受蔡元培聘请,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留学法国,后又转往柏林、

比利时研习素描和油画。

学习画画、素描,观摩、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新中国建立后,任首届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

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

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

徐悲鸿生平年表: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 乙未)1岁

7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屺(qǐ)亭桥镇。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画。

母亲鲁氏从事家务。

徐悲鸿为家中长子,原名寿康。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 辛丑)6岁

从父识文断句。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 壬寅)7岁

开始执笔学书,每日挥毫涂写,

兴趣盎然。

1904年(光绪三十年 甲辰)9岁

已读完《诗》、《书》、《易》、《礼》和《左氏传》等书目。

正式从父习画,每日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开始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 乙巳)10岁

帮父亲在不重要的画面上填彩敷色。

岁末时,能够帮乡里人写春联。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 戊申)13岁

随父辗转于邻近的乡村镇里,卖画为生。

1912年(民国元年 壬子)17岁

独自到上海卖画,并想借机学习西画,

以提高自身的绘画水平。

1914年(民国三年 甲寅)19岁

父亲病故。

为养家糊口,返回故乡并开始在彭城中学担任图画教员,同时在始齐女子学校及宜兴女子学校教习图画。

1915年(民国四年 乙卯)20岁

再次到上海。

在黄警顽、黄震之的扶助下研习法、德文。

结识画家周湘、高奇峰、高剑父等人。

1916年(民国五年 丙辰)21岁

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

为犹太人哈同的“哈同花园”创作仓颉像,获得高额报酬。

结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并在书画上深受康氏影响。

1917年(民国六年 丁巳)22岁

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

回国后应蔡元培之邀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结识著名文人陈师曾。

1918年(民国七年 戊午)23岁

争取到公派赴法留学的机会。

与鲁迅会晤。

1919年(民国八年 己未)24岁

3月,携夫人蒋碧薇赴法留学。

5月抵巴黎,入徐梁画院进修。

后考入巴黎美术学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接受正规的西画教育。

1920年(民国九年 庚申)25岁

拜法国著名画家达仰为师。

1921年(民国十年 辛酉)26岁

离开巴黎,转至经济萧条的德国柏林,

问学于画家康普。

1922年(民国十一年 壬戌)27岁

从学于康普的同时,到博物馆临摹著名画家伦勃朗的画作,

并常去动物园画各种动物,以提高写生能力。

1923年(民国十二年 癸亥)28岁

返回法国巴黎继续学习。

5月,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沙龙)。

1924年(民国十三年 甲子)29岁

未接到北洋政府发放的学费,生活窘迫,

胃病复发。

绘画技法日臻成熟。

1925年(民国十四年 乙丑)30岁

与游历法国的黄孟圭结伴,途经新加坡回国。

田汉在上海举行“消寒会”,向文化界人士介绍和举荐徐氏及其作品。

1926年(民国十五年 丙寅)31岁

春日,返回法国。

夏季,至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并在此临摹艺术大师约斯坦的《丰盛》,受益匪浅。

自感这一年是创作最多的一年,其中不乏得意之作,如油画《箫声》、《睡》等。

1927年(民国十六年 丁卯)32岁

先后游历了瑞士及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

罗马等地,观赏到众多名家画作。

5月,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展出其作品9件。

秋,抵达上海,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称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

1928年(民国十七年 戊辰)33岁

1月,与田汉、

欧阳予倩组织“南国社”。

在上海成立南国艺术学院,担任绘画科主任。

2月,应南京中央大学的聘请任艺术系教授。

10月,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年底辞职。

1929年(民国十八年 己巳)34岁

专职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

在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美展汇刊》上连续发表《惑》、《惑之不解》等文章,批判了欧洲美术界的现代形式主义艺术流派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提倡绘画的写实性、创新性。

1930年(民国十九年 庚午)35岁

完成油画《田横五百士》。

夏,在江西南昌走访民间木雕艺人范振华。

1931年(民国二十年 辛未)36岁

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个人画展。

完成《九方皋》第七稿。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壬申)37岁

在参照南齐谢赫提出的中国画“六法”论的基础上,根据西洋绘画的艺术法则提出了在素描创作上应遵循的“七法”。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癸酉)38岁

完成油画《徯我后》。

应法国国立美术馆之邀前往巴黎举办中国近代绘画展。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 甲戌)39岁

游历意大利威尼斯、佛罗伦萨、

罗马等历史文化名城。

至德国柏林、前苏联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等地举办中国近代画展,宣传中国传统绘画。

此次欧洲之行,在法、比、德、意、苏共举办展览7次,在各大博物馆、大学中成立四处“中国近代美术展览室”。

这次中国近代绘画的欧洲巡礼引起了各国的普遍重视,宣传了中国绘画艺术。

8月,返回南京。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 乙亥)40岁

捐献作品及收藏,拟在广西桂林独秀峰下建一美术馆,

由于全国抗战爆发,未能实现。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丙子)41岁

与汪亚尘、颜文梁等人组织画会“默社”。

创作《逆风》、《沉吟》、《柳鹊》等画作。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丁丑)42岁

在香港、广州、

长沙等地举办画展。

在香港购得视为自己生命的宋人画《八十七神仙图》卷。

10月,随中央大学内迁赴重庆。

创作《巴人汲水》。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 戊寅)43岁

继续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接受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邀请筹备赴印办展览。

10月,携大批作品离开重庆。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 己卯)44岁

在新加坡举办筹赈画展。

在印度国际大学举办中国近代画展。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 庚辰)45岁

继续在印度逗留,与泰戈尔结下深厚的友谊。

在加尔各答举行作品展。

完成中国画《愚公移山》。

1941年(民国三十年 辛巳)46岁

由印度回国,途经槟城、

怡保、

吉隆坡等地,举办画展,并将几年来卖画所得近10万元美金全部捐出用于抗战救灾。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壬午)47岁

在云南保山、昆明举办画展。

至重庆,继续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在重庆磐溪筹备成立中国美术学院。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癸未)48岁

继续主持筹办中国美术学院。

在重庆举办画展。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甲申)49岁

因长期过度疲劳,患严重的高血压及慢性肾炎,

在中央医院治疗7个月,作品锐减。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 乙酉)50岁

与蒋碧微女士离婚。

大病未愈,仍坚持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在郭沫若起草的《文化界对时局进言》上签名,主张废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 丙戌)51岁

1月,与廖静文女士结婚。

担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招纳吴作人、李桦、叶浅予、冯法祀等一批有才华的进步美术家执教。

担任北平美术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丁亥)52岁

发表《新国画建立之步骤》、《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等重要文章。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 戊子)53岁

与夫人廖静文拒绝随国民党南迁,团结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全体师生员工保护学校。

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冯法祀等人成立综合性艺术团体“一二七艺术学会”。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 己丑)54岁

出席在前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一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当选为全国文联的全国委员、文联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和北京市人民政协委员。

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1950年(庚寅)55岁

在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为战斗英雄画像。

为创作《毛主席在人民中》画了大量速写和构图。

1951年(辛卯)56岁

抱病到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为劳模、

民工画像,搜集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

7月,患脑溢血,半身不遂。

1952年(壬辰)57岁

抱病卧床一年有余,脑溢血病症尚未完全消除。

自9月起,加强身体锻炼。

1953年(癸巳)58岁

抱病指导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工作,为结业班的学生讲课,

为教员油画和素描进修小组上课。

为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画《奔马》。

9月23日,担任第二次文代会执行主席,脑溢血症复发。

26日晨,逝世于北京医院。

周恩来总理前往吊唁。

入葬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徐悲鸿艺术之路:

自幼习画 艰难求索

江苏省宜兴县内有条河叫塘河,

河上有座石拱桥名屺亭桥。

徐悲鸿于1895年7月19日出生在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

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徐悲鸿9岁起正式从父习画,每日午饭后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

并且学习调色、

设色等绘画技能。

10岁时,已能帮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还能为乡里人写“时和世泰,人寿年丰”等春联。

13岁随父辗转于乡村镇里,卖画为生,接济家用。

背井离乡的日子虽然艰苦,却丰富了徐悲鸿的阅历,开拓了其艺术视野。

17岁时,徐悲鸿独自到当时商业最发达的上海卖画谋生,并想借机学习西方绘画,但数月后却因父亲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

志向高远的徐悲鸿在20岁时再度来到上海,开始了新的人生起步。

在友人的扶助下,他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为日后的赴法留学打下了一定的法语基础。

其间认识了著名的油画家周湘、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剑父,在画作上得到了他们的赞许和指点,

增强了绘画创作的信心。

他还结识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其影响下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思路。

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的艺术观念影响下,他对只重笔墨不求新意的“四王”加以贬薄,认为只有唐代吴道子、

阎立本、李思训,五代黄筌,北宋李成、范宽等人的写实绘画才具精深之妙。

在康有为的支持下,他观摩各种名碑古拓,潜心临摹《经石峪》、《爨龙颜碑》、《张猛龙碑》、《石门铭》等,深得北碑真髓,

书法得以长进。

后获得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的资助,在日本,徐悲鸿饱览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画家能够会心于造物,

在创作上写实求真,但在创作上缺少中国文人画的笔情墨韵,无蕴藉朴茂之风。

徐悲鸿从日本归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在京期间,相继结识了蔡元培、陈师曾、梅兰芳及鲁迅等各界名人,深受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

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旅欧深造 孜孜不倦

在北洋政府的资助下,

24岁的徐悲鸿到法国学习绘画。

抵欧之初,他参观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皇家学院的展览会以及法国的卢佛宫美术馆,

目睹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优秀作品。

徐悲鸿深深感到自己过去所作的中国画是“体物不精而手放佚,动不中绳,如无缰之马难以控制。

”于是,他刻苦钻研画学,并考入巴黎美术学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开始接受正规的西方绘画教育。

弗拉芒格擅长于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其画作不尚细节的刻画而注重色彩的和谐搭配与互衬,对徐悲鸿日后油画风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徐悲鸿每日乐此不疲地进行西洋画的基本功训练,上午在巴黎美术学校学习,

下午去叙里昂研究所画模特儿,

有时还抽空去观摩各种展览会。

此期间他有幸结识了著名画家柯罗的弟子艺术大师达仰,每星期日携画到达仰画室求教。

达仰“勿慕时尚,毋甘小就”及注重默画的艺术思想对他影响较大,使得他没有追随当时法国日渐兴盛的现代派画风,

而是踏踏实实地钻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学院派艺术,在继承古典艺术严谨完美的造型特点的同时,

掌握了娴熟的绘画技巧。

留学4年之后,徐悲鸿的绘画水平已达到可与欧洲同时期的艺术家相媲美的地步,其油画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沙龙)。

由于北洋政府一度中断学费,徐悲鸿被迫转至消费水平较低的德国柏林。

在那里,徐悲鸿仍然不放过每一个学习的机会。

他求教于画家康普,到博物馆临摹著名画家伦勃朗的画作,并且常去动物园画狮子、老虎、马等各种动物,

以提高自己的写生能力。

当徐悲鸿重新获得留学经费后,便立即从德国返回法国继续学习。

他抓紧每一寸时光,在名师们正规而系统的训练和他本人孜孜不倦的努力钻研下,绘画水平日渐提高,

创作出一系列以肖像、

人体、风景为主题的优秀的素描、油画作品,如《抚猫人像》、《持棍老人》、《自画像》等。

徐悲鸿在旅欧的最后阶段还先后走访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

罗马及瑞士等地。

美丽的异国风光令他陶醉,欧洲绘画大师们的佳作令他受益匪浅。

长达8年的旅欧生涯,塑就了他此后一生的审美意趣、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

技融中西 名垂画史

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在32岁这一年回到中国,

开始在国内投身于美术教育工作,

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

他参与了田汉、欧阳予倩组织的“南国社”,积极倡导“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国精神”。

他陆续创作出取材于历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绘画,这些画作借古喻今,观者从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画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之情。

1931年日军侵华加剧,民族危亡之际,徐悲鸿创作了希望国家重视和招纳人才的国画《九方皋》;1933年创作了油画《徯我后》,表达苦难民众对贤君的渴望之情;

1940年完成了国画《愚公移山》,赞誉中国民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夺取抗日最后胜利的顽强意志。

除此之外,还创作了《巴人汲水》、《巴之贫妇》等现实题材,《漓江春雨》、《天回山》等山水题材以及大量人物肖像和动物题材的作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在担任政务、行政工作的同时,仍笔耕不辍地进行创作,满腔热情地描绘新中国建设中的新人、

新事、新面貌。

他为战斗英雄画像,到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为劳模、民工画像,搜集一点一滴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

不幸的是,这一切艺术活动因画家过早地离开人世戛然而止。

徐悲鸿的作品,无论是油画、国画还是素描,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他在油画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使印象主义的光与色的表现与古典主义严格而完美的造型相结合。

在早期中国油画家中,杰出者首推徐悲鸿。

在素描方面,徐悲鸿成绩卓著。

他的素描既是绘画训练的习作,为他的国画和油画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同时又是具有欣赏和研究价值的艺术品。

其一生中,仅画人体素描就不止千幅。

徐悲鸿在国画方面的造诣也很深厚。

他是国画创新的艺术实践者,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第一个把欧洲古典现实主义的技法融入到国画创作中,

创制了富有时代感的新国画。

以人们熟知的画家的马画为例,从这类作品中既能欣赏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造型和笔墨之美,

又能观察到物象局部的体面造型和光影明暗。

徐悲鸿凭藉着他的天才智慧、坚毅的精神和毕生的努力,

成为近现代中国画坛上少有的能够全面掌握东西方绘画技法的艺术大师。

创作于1938年,当时日寇侵占了我大半个中国,

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徐悲鸿怨愤难忍。

他画的负伤雄狮,回首跷望,含着无限的深意。

他在画上题写:“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以聊抒怀。

”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时的思想。

这是一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杰作。

中国被称作东方的“睡狮”,现在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国土,“睡狮”已成了负伤雄狮。

这头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

人体素描的开创者是谁?如何赏析人体素描?

徐悲鸿,人体素描作品,融合了中国绘画艺术精髓,别出一格,堪称素描绘画中的典范。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本文收集了徐悲鸿先生16副经典人体素描作品,供大家学习参考、欣赏。来源23art

中国历史上比较经典的素描画有哪些?

如果以单色画、线条定义素描的话,那经典的就太多了,比如中国的书法艺术,张旭的狂草,怀素和尚的《自叙帖》,中国的线描艺术吴道子(传)《八十七神仙卷》、武宗元《朝元仙仗图》都很精彩,举不胜举,可以参考《中国美术史》。如果单从素描名称的确立时间来看,你就关注西洋画的传入至今吧!经典的素描你关注一下“徐悲鸿时代”,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人把素描植入到中国的。建国以后出现了学院,提出了一切造型以素描为基础口号,基本上(不代表没有)就没有好素描出现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千篇一律”的僵化模式,没有生命力。经典也只能从建国以前来寻找了。由于出版事业的局限,好多经典的中国素描根本无法看到,能看到的大部分都是高考素描了。只要你有心去发现,我相信你会找到的。

像王式廓、蒋兆和的素描虽出现在建国后,但其实质也是被划归于“徐悲鸿时代”的,因为那是民国遗音。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