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指南 正文内容

元稹悼念谁(元稹的诗是纪念谁的)

阿立指南 生活指南 2022-08-14 08:08:06 302 0

“贫贫贱夫妻百事哀”下一句是什么?

没有下一句。

出自唐代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原文为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译文:

往昔曾经戏言我们身后的安排,如今都按你所说的展现在眼前。你穿过的衣裳已经快施舍完了,你的针线盒我珍存着不忍打开。

因怀念你我对婢仆也格外怜爱,多次梦到你我便为你焚纸烧钱。谁不知夫妻永诀人人都会伤怀,想起许多往事令人极度地伤悲。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元稹为怀念去世的原配妻子韦丛而作的。元和四年(809),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病死,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陆续写了不少情真意切的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遣悲怀三首》。

思想主题:

第首诗与第一首结尾处的悲凄情调相衔接,描写亡妻身后日常生活中引发哀思的几件事。着力写出自身丧偶不同于一般的悲痛感情,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

作者简介:

元稹(779-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唐朝大臣、诗人、文学家。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形成“元和体”。

诗词成就巨大,言浅意哀,扣人心扉,动人肺腑。乐府诗创作受到张籍、王建的影响,“新题乐府”直接缘于李绅。代表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遣悲怀三首

元稹悼念谁(元稹的诗是纪念谁的) 第1张

唯将终夜共展眉是悼念谁的

妻子韦丛。韦丛为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之幼女,二十岁时下嫁元稹,其时元稹尚无功名,婚后颇受贫困之苦,而她无半分怨言,元稹与她两情甚笃,却在二十七岁时不幸死去。

此句出自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同穴官冥何所望?他乡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注解: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很贤惠,夫妻感情很好,韦丛病死时仅二十七岁。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歉疚和思念。

扩展资料

元稹和妻子韦丛的半缘情深为人津津乐道,元稹曾经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就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从而作的。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方二十的韦丛下嫁给二十四岁的诗人元稹。这桩婚姻有很大的政治成分,当时二十四岁的元稹科举落榜,但是韦夏卿很欣赏元稹的才华,相信他有大好前程,于是将小女儿许配给他,而元稹则是借这桩婚姻得到向上爬的机会,不过两人在婚后却是恩爱百般,感情非常好。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真正的含义是啥?

这句诗的字面意思很明了,就是如果你到过真正的大海,看过它的苍茫辽阔,那其他地方的水基本就不能称之为水了,因为这些水无法与大海中的水相媲美,在面积和气势方面,大海中的水是顶级的,无与伦比。如果你到过巫山,见到过那里的云雾,那估计你对其他山中的云雾就没有太大感觉了。巫山的云雾独树一帜,令人拍手赞绝,其他山里的云雾无法比拟。

这首诗的作者是元稹,诗的名字叫《离思五首》,创作的心理因素是为了悼念亡妻韦丛,全诗的主题有两个,一个是亡妻对爱情的坚贞付出,另一个是作者对亡妻的怀念和追思。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之幼女,二十岁时下嫁元稹,其时元稹尚无功名,家里经济条件也一般,婚后二人生活得很是拮据,而韦丛对夫君没有任何怨言,美好的爱情冲淡了生活上的困苦和物质上的不足,他们两情相悦,过了几年非常幸福的日子,但好景不长,韦丛在二十七岁时不幸死去。元稹痛苦至极,整日思念亡妻,加上后来的仕途不顺,为此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离思五首》。因此,也为后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名句。

表面看,元稹赞美的是沧海和巫山,其实背后的情感还是为了悼念亡妻,抒发对妻子的思念,表达妻子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在诗人眼里,沧海和巫山是美好爱情的象征,只要你体验过这种爱情的美妙和彼此的坚守,你就觉得世上任何其他事物都无法与其媲美。爱情给人带来的心理冲击如此深刻,爆发出的内在力量如此巨大,以至于身处其中的人只看到对方的心意。在此种心境下,爱人就是心中的神,她或他所喜爱的,也就是自己所喜爱的。所以,爱情是伟大的,它让两颗心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即便沧海桑田,巫山的云雾不再,依然可以在彼此的心中铭记不灭。

此诗共四句,还有后两句“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诗人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其实蕴含在这后两句,字面意思是,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其中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而实际表现的是对亡妻的厚爱之情。韦丛呵护元稹,元稹追思韦丛,在这心心相印的呼应中,再没有其他人能够替代。更直白点讲,就是即便花丛中的其他花娇艳欲滴,曼妙含香,我只爱你一个。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