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天
- 本月已经过去天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机缘巧合下拜读了辛向阳教授的论文——《交互设计:从物理逻辑到行为逻辑》,认知到交互设计的主要对象是行为。
交互五要素,即people、purpose、contexts、means、actions。
本文主要聊聊我理解的交互五要素。
1. People用户
用户,要明确我们需求用户是哪类人,我们究竟为谁做设计。
用户类型有两个维度:角色分类和使用程度。(我姑且先这样定义)
1.1 角色分类
举个例子,C端产品滴滴出行。
产品使用者有不同的角色:乘客、司机。
角色不同会导致同一个流程呈现方式不同。
再如装修服务类产品,一个客户订单的填写先后要经过销售、设计师、财务、总经办等角色逐一填写。
不区分角色,会让订单填写变得非常冗长。
而且不同角色在同一个流程中发挥作用、侧重点也不同。
这点在B端产品中也有体现,我曾负责过一款教育类收费产品,主要流程角色主要会有前台、财务老师和校长。
根据实地调研,前台和财务老师更侧重整个产品流程收费的便利性,比如是否具备聚合支付、收费备注等功能。
而对于校长(管理者)来说,他更希望看到全局收入情况,功能上应该要有各类报表,并且可以导出报表以支持对账。
1.2 使用程度
根据产品依赖程度可以把用户划分几类用户:潜在用户、目标用户、核心用户和种子用户。
一个需求必须知道是为哪类人做的,否则关系就会复杂、需求模糊,自然也得不到预期的结果。
在创业公司的时候,常常对用户的需求有求必应,结果被用户牵着鼻子跑,耗费了人力物力,数据却没有提升。
产品中最重要的就是目标用户,他们是与产品发生交互最有价值的群体。
必须甄别需求是从哪类用户提出的,根据产品定位全局判断,这个需求做到什么程度,边界在哪里。
举个例子,网易云音乐的目标用户是白领用户,设计需求上,会更加考虑文艺、清新的设计风格。同时目标用户提出的需求,也是产品最需要解决的。
2. Contexts场景
场景是一个容易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
用户使用场景越来越动态化、复杂化。
举个例子,知乎的摇晃触发反馈。
在一个安静如图书馆的环境,手机摇晃的交互显得生动有趣。
但是在用户行走的场景,手机会随着走路摇晃,高频地触发反馈。
这个时候,这个交互就显得有点多余且干扰。
2.1 主要场景
产品设计时以主要场景为主,最好想想用户是在什么场景下使用自己的产品。
举个比较好的例子——下厨房。
下厨房在菜谱界面设计的间距留白很大,界面空旷到不敢相信居然有这么浪费版面的app。
但是仔细一想用户的使用场景就知道了:新手做饭总是做一步看一眼菜谱,倘若文字图片相当密集排布,就会无法处理产品内容和现实的交汇。
下厨房考虑了用户实际使用的主场景,进而设计了符合人使用的界面布局。
2.1 次要场景
除了完成任务的主要场景以外还有一些次要场景需要考虑。
如QQ音乐的搜索功能,一般以搜索为主要场景。
但是一旦用户输入法错误,就需要模糊搜索和拼音搜索等功能来弥补一些次要场景的体验。
人是会犯错的,试想一款产品连你犯错都想到了解决方案,那肯定会带来比较「智能」的体验。
2.3 异常场景
异常场景通常是一些发生错误的场景。当你走迷宫走错路,却没有任何提示和反馈,只剩下胡同和你相互对望,那会多么让人沮丧啊。
对于异常场景,尽量地罗列和考虑是再好不过了!
但是必须在主流程跑通的前提下,再考虑异常场景作为流程设计的补充和润色。
3. Means媒介、工具
主要指用户通过了什么途径去完成他的目标。
比如你需要打车,手机上滴滴出行就是一种媒介。
它让你很容易就达成了打车的目的,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伸手在路边招揽的士。但是对比滴滴出行,显然后者的效率十分低下。
4. Purpose目标
某种意义上,目标和任务有点类似,但交互设计上又不相同:用户做一些任务可能是为了满足他的目标。
举个例子:天气冷了,想买一件羽绒服保暖。
用户的根本目标是保暖,选择在手机淘宝上完成了搜索–羽绒服–商品–购买–付款的任务流。
他的任务子流程可能有:搜到对应的商品,中意的款式、比价等。
根据这些子流程,我们会发现用户的目标大致有三种类型:明确目标、模糊目标、随机性目标。
4.1 明确目标
用户具备明确目标的时候,所有操作都是有指向意义的。
对此,在设计流程、布局上,完成任务的节点都必须十分明确——最好流程中一个页面只做一件事,不要出现任何干扰。(PS:起码JP没有在支付流程上看到任何广告和干扰。)
4.2 模糊目标
用户也可能有一个模糊的目标,大致知道自己要找什么但得不到确切答案。
在知乎上搜索「如何用交互五要素进行交互设计」,你大致会得到有关交互五要素的答案。
但是往往你无法得到精确的答案,这时,为了获取新知识,你只能不停地在搜索列表里往返进出。
4.3 随机性目标
还有一种情况,用户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干嘛,单纯消磨时间。
举个我个人的例子,我常在坐地铁的时候打开知乎,刷刷问题内容。我并没有一个明确或者模糊的目标,只是单纯打开产品看看。
但知乎类社区产品就会在布局上设计一个信息瀑布流,侵占我的碎片时间。同时每个回答看到底又会提示一个类似问题或者文章,让我在知乎里不断地跳转。
互联网产品越来越成熟,侵占用户的碎片化时间成了一种衡量产品成功的重要指标。比如抖音,你可以在不经意间,在短视频的海洋里消磨掉大把时间。
5. Actions行为
交互设计的对象是行为,行为指的是用户如何操作最终达成了他们的目标。对于行为设计,必须符合自然预期,通过设计行为来帮助用户达成目标。
早期的苹果手机iPhone4s,采用与现实世界接近的滑动开锁手势,这个交互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因为行为经验来自现实世界,上手难度极低。
借鉴到产品设计的实际意义:尽可能确定用户的行为路径,为其提供符合预期的交互设计。
在交互设计中用户主要的操作手势无外乎:点击、滑动、拖拽,设计交互事件应考虑怎样的触发形式能使用户最低成本、最顺畅地完成行为。
最后,梳理一下本文内容
交互五要素为:用户、场景、媒介、行为、目标。
用一句话表达:用户在某个场景下通过某种媒介操作,最后达成了他的目标。
接到需求前期,可以用交互五要素的方法进行分析,让自己设计有理有据。
同时方法是死的,设计时也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