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天
- 本月已经过去天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序言
唐代诗人杜牧在《泊秦淮》中写道: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商女”,就是指在秦淮河上卖唱也卖身的女子。从古到今,人们对这种特殊职业的女子总是抱以瞧不起的眼光,很难把她们与大义凛然、慷慨激昂等形象联系在一起。
但是,在一个特殊的时间,在一个特殊的地点,她们做到了,她们的事迹也是可歌可泣的,这就是“金陵十三钗”的故事。
《金陵十三钗》是严歌苓的长篇小说,发表于2007年,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于2011年上映,虽然最终的票房表现不是特别好,但是在中国观众中也引起了热议。
严歌苓,当代著名女作家,1989年赴美,1992年与美国外交官劳伦斯结婚,并加入美国国籍,跟随丈夫在世界各地游历,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
她的主要作品有《天浴》、《小姨多鹤》、《金陵十三钗》、《陆犯焉识》、《芳华》等。
她的作品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很多作品都被改编成了影视剧,例如,前些年大热的电影《芳华》、《归来》(改编自小说《陆犯焉识》)还有这本《金陵十三钗》等等。
《金陵十三钗》的故事背景是1937年12月的南京,在一个美国人的教堂里,发生在一群风尘女子和一群女学生之间的故事。
一、国家危亡之时的人性冲突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了南京,一群教会学校的女学生在美国人的教堂里避难,一群风尘女子也闯了进来,出于人道,神甫也收留了她们。
冰清玉洁的女学生和千娇百媚的风尘女子,本就是水火不相容的两种女人,在这种特殊的条件下,在那个狭小的空间里,她们的相处,那就是冲突不断。
后来,又进来了三个伤兵。
在教堂里就有四伙人:神职人员、女学生、风尘女子、伤兵。
他们都想活命,但是神职人员的危险相对要小一些,而伤兵则最怕被鬼子发现,而那些女人们,无论日女学生或者风尘女子,一旦落入鬼子的手里,后果不堪设想。
就是在这短短的几天内,风尘女子和伤兵、神职人员之间还发生了一些感情纠缠,最后都以悲情收场。
在神甫等人的周旋下,他们躲过了一次次日军的搜查。后来还是露馅了,伤兵被杀了,教堂里有藏女学生的事也被日军知道了,日军发出“邀请”,让女学生去参加圣诞晚宴。
大家该怎么办呢?
二、同情心被爱国心升华
风尘女子的头牌叫玉墨,她小时候也曾经有过一段幸福的童年,后来由于父亲好赌,输光了家产,把她卖到了花船上,她又遇到了负心人,受尽了人生的苦难。
她和一个叫书娟的十三岁女学生相识了,想到了自己的遭遇,也正在从十三岁开始转变的。
在教堂里几天来目睹的生死离别,使风尘女子和女学生们的思想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渐渐地,她们已经不再敌视对方了。
大家都知道,去了日军的圣诞晚宴肯定不会有好结果的。可是就这样让女学生白白去送死,又不甘心。
在神甫感化和玉墨的带领下,十三个风尘女子毅然地化妆成女学生,跟着日本鬼子走了,神甫趁机救出了女学生。
这个反转的情节很是意外,我读到这里难免觉得有点不适应。就连神甫自己都觉得,说服那些女子去代替女孩去死的想法很可笑。
可是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去想一想,在那种危急的局面下,那些风尘女子已经是很难活下来了,能拖延一些时间,让神甫救出女学生,她们的牺牲就是有意义的。
在那一个瞬间,玉墨对书娟的同情已经升华为爱国之情。
三、历史不会忘记
在《金陵十三钗》的电影中,并没有拍到后来这些风尘女子们的结局,但是在原著小说中写了,她们的结局很悲惨。
故事的讲述者孟书娟,作为女学生的幸存者,一直在调查那些代替她们落入鬼子魔爪的风尘女子的下落。后来终于弄清楚了,其中的两个,在当天晚上的宴会上就被杀害了,其余的十一人被送进了慰安所,在两三年间,也相继死去,只有赵玉墨逃跑出来了。
在1948年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大会上,玉墨作为证人出席了,她用的是另一个名字,她的面容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了,但从那声音仍然能辨认出来,她与书娟相见也不相认,还说:
“你认错人了”。
至于她为什么要整容,我姨妈一直找不到答案,我也找不到答案。
书中虽然是这样写的,但是原因已经很清楚了,很明显,玉墨受尽了非人的折磨,已经不想再去面对那段回忆了。
日军攻打南京之时,有很多中国军人为了守卫国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这些风尘女子们,虽然在和平年代可能是为人们所不齿的,但是在战争年代,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她们虽然没有在战场上杀敌,却以牺牲自己的方式,保护了一群年轻的女学生。她们的牺牲精神,同样是崇高的。
结语
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以1937年12月的南京为背景,以美国人的教堂为舞台,上演了一场感人至深的大剧。把女学生、风尘女子、伤兵、神职人员、日本侵略者等几类人物在短短的几天内发生的爱恨与生死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
正如这本书的宣传语所写的:
商女亦知亡国恨,此恨无关风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