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天
- 本月已经过去天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中国网8月3日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新征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理解了中华文明,才能读懂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关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脉络的传承和延续,是联结中华儿女情感的文化纽带,更是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福建师范大学“文遗红旅齐并行,青春聚力万寿岩”实践队于2023年7月15日-7月16日、7月31日-8月1日到福建省福州市、南平市、三明市三地,就当地的文化遗产、遗址保护建设情况进行研学考察。深入挖掘文化遗产遗址背后的红色历史故事与时代价值,各队员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互相探讨,多角度解读,因地制宜举办相应的实践活动,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乡村振兴工作贡献新时代青年力量,也引导广大青年重视并加入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力量。
寻“石”:寻访昙石山遗址,寻海峡文明之根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流淌不息,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工作是打开历史的一把钥匙,知过往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展览以半个多世纪以来考古发掘出土的昙石山文化遗物为陈列品,充分运用雕塑、仿真场景、多媒体、图片、文字资料和声光电等多种方式,多方位、生动地再现了五千年前昙石山人生产、生活的场景,还揭示了昙石山人的社会意识、昙石山文化的源流及与海峡对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紧密联系。
2023年7月15日,实践队来到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对该遗址的文物保护、历史文化背景等展开考察调研。首先考察遗址博物馆和遗址的现状:走进博物馆,扫码聆听讲解;在博物馆中,队员们和前来参观游玩的游客、小朋友们一同参与了考古知识问答的小游戏,让考古工作和相关知识不再囿于纸上,而是深入到大众生活中;随后,队员们走访当地,考察其周边发展和配套产业建设情况了解文博旅行发展现状;最后,实践队在当地以昙石山遗址保护发展的历史与未来为题材拍摄微党课,借助新媒体技术将昙石山遗址的故事传播出去,并结合考察收获与预先搜集的相关资料,制作富有昙石山海洋文化特点的宣传海报,以鲜明的图片形式增强公众对博物馆文化的认同度,做好宣传工作;将蕴含于其中的红色党史故事以生动的形式讲述出来,贯彻落实“两个结合”,助力昙石山遗址焕发新生、推动文旅产业以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
(图1:实践队和游客开展知识问答小游戏)
探“城”:探访闽越王城,彰显历史自信
闽越王城,也称城村汉城。城村汉城遗址是中国古代南方城市的一个典型代表,被考古专家称为“江南汉代考古第一城”,也是中国仅有的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古城。城村汉城遗址的发现和文物的出土,填补了中国城市发展史和城市考古南部山地类型汉代地方诸侯王城实例的空白,为汉代诸侯王城遗址的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和唯一的实物资料。因此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一处不可多得的重要的古文化遗产。
2023年7月16日,实践队来到闽越王城遗址博物馆,对此地的发展现状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开展调研。队员们聆听讲解并考察博物馆内展览的内容,深入了解闽越王城的历史和该遗址的保护建设历程;随后与博物馆馆长楼建龙及博物馆考古与文物保护部负责人张涛就目前博物馆建设情况、遗址保护工作的历史意义、考古工作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文博产业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等问题展开了访谈交流;在博物馆内,实践队队员们一同试穿了汉服,体悟厚重的历史文化浸润于翩翩衣袖;随后还一同参与了陶艺活动,体验陶瓷的制作过程,感悟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在火的淬炼中凝结成物质遗产;随后队员们参观闽越王城宫殿的遗址区,考察遗址保护现状和建设发展情况,并走访周边,考察配套产业、文博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困难;最后,实践队在此地继续拍摄微党课,将历史古都建筑文化融入新媒体中,向大众展现闽越王城的新面貌、传播闽越王城蕴含的历史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图2:实践队参与陶艺制作)
护“岩”:保护万寿岩遗址,赓续奉献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实践队本次的活动就是贯彻总书记保护文化遗产精神的最好践行。实践队在2023年5月27日首次来到万寿岩遗址开展调研,在万寿岩遗址公园、万寿岩遗址博物馆进行参观考察,看到了博物馆内陈列的当年习近平同志亲自作批示的文件、学习了万寿岩遗址内出土文物的重要历史意义、重温了当时保护工作的历史故事。随后,实践队深入当地万寿岩遗址保护的一线,首先是与当地党员同志,也是万寿岩遗址博物馆的讲解员陈女士进行访谈,探寻当年在该遗址保护过程中党和党员干部所发挥的作用、贡献的力量。随后,实践队队员采访到了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副主任朱凯先生,就万寿岩的保护原因、保护历程、保护和发展建设的意义、目前的发展现状和规划等问题展开了交流。最后,队员们随机和当地村民展开交流,了解那段艰苦的历史以及万寿岩遗址得到保护和发展后当地生活的变迁历程。最后实践队继续来到万寿岩岩前的研学基地,考察研学基地的建设发展情况。当日三明市一小学组织研学活动来到这里,小学生和家长在教官带领下一期参与活动,学习种植、亲自准备午餐等。万寿岩岩前的配套产业发展,展现了万寿岩遗址在人民劳动的双手下焕发出的新光彩。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重建,不仅是恢复了古人智慧的结晶,更是在当今人们心中建设起心灵的栖息地、建设起通往历史世界的大门。
2023年7月31日至8月1日,福建师范大学文化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的领导和实践队再一次前往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展调研活动。出征仪式后,学院领导和实践队队员一同前往万寿岩,就万寿岩遗址在文博研学领域的发展进行交流,鼓励更多具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投入到当地,为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旅游发展注入时代活力。博物馆馆长李顺亮先生为我们介绍了博物馆和遗址的相关情况后,文化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谢宏忠教授、文化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团委书记李文祥、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主任李顺亮、副主任朱凯、办公室主任邓小灵和实践队队员举办了以传承历史文化根脉、聚焦闽人智慧、助力文博旅游发展为主题和目的的“文脉共守,文化共承,文明共建”联学共学活动。会上,实践队负责人张心羽同学进行文物游径方案和团队独立设计的寻宝手册的汇报、林旻君同学汇报了实践队在万寿岩遗址调研的成果:共形成视频一条、实践报告一份、文物游径三条,参与“挑战杯”红色专项,成果获得校级三等奖,成功进入省赛。最后队员们向各位领导老师提出问题、互相交流,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工作双驱并进提供青年新思路、新建议。
(图3:实践队邀请游客参与寻宝手册的活动)
实践队队员们还参观了船帆洞遗址,进一步考察遗址现状,了解八闽先民的智慧。除此之外,实践队还在万寿岩遗址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觅万寿瑰宝,品千载文化”
实践队为万寿岩遗址公园设计了万寿岩遗址博物馆寻宝手册,分发给前来游览的游客,加强博物馆游览的趣味性、多样性和互动性,并且与万寿岩游客一齐开展寻宝手册相关活动,拉近与游客间的距离,共同享受来自博物馆的文化盛宴。
(二)“循文物游径,传中华文脉”
实践队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保护文化遗产的号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关“海洋文化”、“建筑文化”、“闽台文化”的思想为线索,设计、制定了一套兼具周密性与落地性的文物游径方案,并面向大众群体发放问卷,围绕全民对文化遗址的了解情况、体验感、万寿岩遗址在建设发展之后对当地学生的教育意义、万寿岩作为旅游景区对当地乡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等方面展开调研,以期为后续工作提供良好的信息保障。
(三)“顺打卡热潮,添文博风采”
实践队顺应年轻化旅游下的“打卡热潮”,团队制作万寿岩博物馆拍照打卡kt板,满足游客打卡需求,增强万寿岩文博旅游趣味性、创意性,让文化“活”起来。队员们还在当地拍摄了微党课,以万寿岩遗址保护为题材、以红色历史为依托,讲述党和人民为文化遗产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故事,以微党课的形式向外拓展和宣传,增强影响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万寿岩,了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汪奕涵 张心羽)
【责任编辑:古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