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热点 正文内容

淄博掀“聊斋热” 蒲松龄故居焕新成“热门”

阿立指南 实时热点 2023-08-19 09:08:38 195

结伴旅行的大学生、相约出游的情侣、携老带幼的家庭团……眼下,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如潮涌入蒲松龄故里。这画面让人联想到300多年前,八方过客一头扎进“聊斋先生”蒲松龄的茶摊,滔滔不绝向他讲述奇闻轶事的盛况。不过这一次,人们是为了听“聊斋先生”的故事而来。

位于山东淄博的蒲家庄是中国清代文学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家乡。为追忆和怀念一代文豪,政府部门1954年出资修复了蒲松龄故居,并于1980年将其扩建成蒲松龄纪念馆。

今年8月以来,聊斋文化火“出圈”,齐国故都淄博迎来“高光时刻”,蒲松龄纪念馆继而成为热门打卡地。记者近日探访该馆,刚走进蒲家庄,就在熙攘的车流中感受到当地火爆的人气。各地游客顶着高温炙烤慕名而来,在一座古朴的院落前有序排队,依次进入蒲松龄纪念馆参观。

“今年我们对馆内的蒲松龄故宅进行了重新修缮。8月4日刚开馆就迎来客流高峰,10多天累计接待观众近9万人次。”蒲松龄纪念馆讲解员赵作为告诉记者,他现在平均每天要为游客讲解六七场,工作量比以往至少增加一倍。看到很多蒲松龄的后世“知音”、《聊斋志异》爱好者满怀期待前来参观,他变得更有干劲。

“那里的神仙下九也么霄,俊脸儿好像芙芙子苗,美娇娇,一派风流在眉梢……”蒲松龄第十一世孙蒲章俊在院内唱起一曲婉转悠扬的聊斋俚曲《银纽丝》,勾起观众的好奇心。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聊斋俚曲代表性传承人,年逾八旬的蒲章俊数十年如一日地推动聊斋俚曲的挖掘和传承工作。

最近聊斋文化受热捧,也让蒲章俊变得更加繁忙。“‘聊斋热’不是今天才有的。上世纪80年代,《倩女幽魂》等影视剧的热播也一度让蒲松龄纪念馆门庭若市。”蒲章俊说,过去读《聊斋志异》,大多数人是看热闹,但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学习其中蕴含的处世智慧和深刻哲理,这让作为蒲氏后人的他,感到很欣慰。

“40多年前,我在济南上大学时就来过蒲松龄故居,没有现在这么宽敞。如今面积扩大了,展陈也改造提升了。”说着一口东北话的金海鹏是个“历史迷”,这次在蒲松龄故居参观时,他惊喜地发现自己和蒲松龄都属龙,并且同月同日生,感觉很亲切。在他眼中,《聊斋志异》是一部针砭时弊的小说,书中一些隐喻对现实社会很有启示和教育意义。

“几百年来,《聊斋志异》拥有大量忠实粉丝,蒲松龄所塑造的奇异瑰丽的世界令无数人为之着迷。”蒲松龄纪念馆宣教文创科负责人孙丽莉介绍说,《聊斋志异》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100多种版本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是外文翻译语种最多、同时也是拥有外文版本最多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聊斋故事也被拍摄成各种影视、戏曲作品,如《画皮》《画壁》《聂小倩》等,受到大众喜爱。

“蒲松龄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还关心政治,心怀天下苍生。聊斋文化中蕴含天下为公、民为邦本、讲信修睦等丰富的政德思想。”孙丽莉说,结合“文化两创”,纪念馆将“聊斋文化”与“政德教育”贯通融合,打造了聊斋文化政德教育主题展厅,即将对外开放。

在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文化和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王晨光看来,当下,蒲松龄故里迎来源源不断的客流,是其背后承载的人文历史文化引起了公众关注,当地应借机开发符合新时代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和项目。“相对山东其他地方,聊斋故里淄博的旅游开发起步早,淄川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早在上世纪90年代,蒲松龄故里蒲家村就建成了聊斋园,远近闻名。起步早是当地的优势,但旅游产品仍待升级。”

王晨光说,现阶段,沉浸式、体验式、数字化是中国文旅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聊斋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挖掘的资源非常多,淄博应趁热打铁,通过深度开发旅游产品、打造多元业态等做好“文化+”“旅游+”的文章,将一时“流量”转化为长久的“经济增量”。

孙丽莉透露,目前,纪念馆正在打造“聊斋”主题沉浸式体验展厅,推进馆内展陈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精心选取了三个典型故事,将利用5G、3D、VR、超高清等数字技术进行画面呈现,使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聊斋文化。

“虽然现在馆内游客络绎不绝,但我们的服务不断档、不降质。”孙丽莉表示,纪念馆开辟专向出口,增设线路指引牌,招募志愿者,安排专人值守,引导游客有序参观,并与公安、卫健等部门协同合作,做好应急预案,为观众提供饮水处、轮椅、药品等便利。“建议大家来馆之前做好攻略,提前预约,错峰出行。”

【责任编辑:郭旭】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