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热点 正文内容

供需结构错位 博物馆讲解一人难求如何破题?

阿立指南 实时热点 2023-08-24 09:08:38 198

这个暑期,抢门票拼手速、入口处排长队、展厅里人挤人,成为各地博物馆的“标配”景象。

携程数据显示,暑假期间,博物馆产品订单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165%,较今年6月增长49%。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7月以来,“小众博物馆”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935%,攻略笔记数量增长224%。

博物馆异常火爆,却也暴露当前文旅服务供给的一大短板——人工讲解员“一人难求”。以浙江省博物馆为例,节假日的付费讲解需提前一周才能预订到,现场志愿讲解员提供的3个时段6至8场免费讲解,远远不能满足海量游客的需求。

此前,浙江曾在全国率先免费开放博物馆,还开出全国首家24小时博物馆,在文博场所管理中也进行过多次创新。面对蜂拥而至的需求,浙江400多家博物馆如何应考?能否继续为行业探路解难?

供需结构错位

逛展逛什么?游客不仅想邂逅精美展品,更希望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讲解员,因此成为刚需。

记者通过实地走访发现,目前杭州的热门博物馆均无法临时约到专业讲解员,只有通过每天固定时间段的志愿者讲解“解渴”。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使得游客“三分游,七分讲”的诉求普遍难以得到满足。

这一现状,催生了社交平台上“云讲解”视频的火热。观察抖音最近一个月数据,“小黑诸鸣”“水星逛博物馆”等文博领域大号,密集发布了全国各地博物馆云讲解视频,均涨粉20多万。

“小黑诸鸣”在抖音上粉丝量超1400万。和电子导览器相比,他的讲解视频知识点和笑点密集,成为不少游客的观展补充。“我把专家、教授的观点以及展览相关资料填充进去,让知识变得更有趣。”“小黑诸鸣”说。

供需不匹配,也造成了一些乱象。

记者了解到,一些“流量捕手”也开始在博物馆现场直播引流、用与史实不符的“秘闻”吸引眼球,试图从“云讲解”的流量池中分一杯羹,有的还在电商平台推出讲解产品,按时或按人数收费,价格在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

就在7月,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发布通知,对未经许可的非馆方讲解说“不”。未经考证的“传说”“野史”,不仅误人子弟,更亵渎博物馆的古朴庄重。

兼职博物馆志愿讲解员的电台主持人董臻告诉记者,他最近两个月遇到多位“野生讲解员”,“在良渚博物院对着一群游客侃侃而谈,却把‘饕餮(tāo tiè)纹’‘蟠螭(pán chī)纹’几个字都读错了。”

博物馆需要“观+讲”

为何专业讲解人员如此稀缺?观众需求和服务供给不平衡问题,根源在哪?

多位博物馆策展领域专家告诉记者,中国博物馆的展陈策划,是从模仿西方博物馆开始的,但中西方博物馆在展品和内容方面存在着诸多区别,比如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大都会等国外著名博物馆都属于艺术馆,展馆说明文字相对较少,游客逛展重在观赏;而国内博物馆大多是历史类展馆,或是历史兼具艺术的综合馆,展陈有较多叙事成分,文物之间也有很强的勾连脉络、互动关系,“这些内容需要文字或讲解来补充”,但国内很多博物馆对文字说明不够重视,导致中西方博物馆在观展体验上存在较大差别。

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说,国内博物馆的策展人习惯把业内同行当成目标群体,而较少考虑普通观众的需求,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展览中说明文字的缺陷,“事实上,不同知识储备的人观展,对于讲解和文字说明的广度与深度的要求有很大区别”。

十多年前,业内还在喟叹“国人缺少参观博物馆的习惯”。2012年,全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有1000多家,年观众量仅1.2亿人次。而现在,全国拥有博物馆6565家,免费开放超九成,疫情前的年观众量已达12.27亿人次。数据的变化,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与精神追求的双重提高,逛展人群主力也从业内人士、资深爱好者转变为普通游客,在文博越来越热的当下,很多策展人的思路却没有完全转变。

浙江如何求解

面对全国博物馆的普遍性难题,浙江有解决方法吗?浙江各地博物馆根据自身条件纷纷亮招,比如,良渚博物院上线AR导览服务,使文物“活”了起来;慈溪市上林湖越窑青瓷博物馆的导览器内置定位系统,无需繁琐操作即可根据游客“移步异讲”。而即将在杭州亚运会前正式开放的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还有大招。

“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省博物馆之江馆区都将致力打造全国观展体验最好的博物馆。”陈水华很自信,之江馆区的展陈,针对的目标人群为普通观众,接受过中学历史文化教育的人都能看得懂。

之江馆区最新招聘的20多位讲解员日前在做最后的准备工作。28岁的讲解员胡裕能告诉记者,新馆区有15个展厅,光是《浙江一万年》这个展,精简版的讲解词就有4.5万字,“游客们听到的讲解,只是水面上的冰山,我们要掌握的,是水下更大体积的冰山。”

在省博物馆孤山馆区,记者旁听了一次陈水华对于新招聘讲解员的讲课,在聊到10件最能代表浙江历史的文物时,陈水华从王阳明的字聊到龙场悟道,再从心学跳转到缸中之脑、薛定谔的猫,短短几分钟时间里,陈水华给大家上了一堂知识点密集的历史文化课。这种在历史与文化间来回穿梭的讲解形式,除了将装进讲解员的脑海中,也会同步导进电子导览器中。

逛遍了全国博物馆的诸鸣、董臻,对游客们有一个相同的逛展建议——提前做功课,确认重要的展品,搜索相关资料。

而在之江馆区,即便没有提前预习,没有约到讲解员,没有租到导览器,这里的展陈设计也不会让游客逛得一头雾水。

比如进门后的大厅,大家能在墙上的浮雕看到一万年里浙江的大事——事件的重要性不同,体现它们的文字大小也不一样,而它们形成的Z字形,牵引出古代浙江文明的足迹。

而代表古代浙江最重要的10件文物,每一段说明文字都被控制在了便于阅读的200字内。跟着导览动线走完全程,只要提纲挈领地抓住这些重点,“浙江一万年”的浙江元素、中国表达、国际视野就了然于胸了。

从本质上来说,讲解员一人难求反映了博物馆有限供给与游客巨大需求之间的矛盾。只有扩大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才能缓解供需矛盾。

在陈水华看来,一座好的博物馆、一个好的展览,应该是开放和包容的,“每一个观众,都可以有不一样的读法。”

【责任编辑:郭旭】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