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天
- 本月已经过去天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参观者游览博物馆,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而是想要探究文物背后的门道。但是部分博物馆配备的自有力量有限,统一的路线和导览时刻,也难以满足参观者的多元需求。为了解决供需矛盾,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在上海试水,邀请持证导游“专业进修”,扩充博物馆编外讲解员的队伍,试点1个多月来效果显著。
“陶猪身躯肥硕,嘴巴前拱短促,腹部圆滚滚下坠,四腿粗短,野猪特征已经退化。这显示了早期‘上海先民’对野猪的驯养过程,从而证明了大约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驯化改良动物的能力有了长足进步。”在上海历史博物馆里,导游吴荣俊向游客翔实介绍这件“家猪陶塑”。这件曾经在上海博物馆“申城寻踪——上海考古大展”亮相的明星展品,从青浦区崧泽遗址1号沟出土,是马家浜文化的代表文物,目前在上海历史博物馆常设展出。
春秋旅行社的导游吴荣俊并非上海历史博物馆的专职讲解。他是首批通过了上海历史博物馆专业考核的22位导游之一。上历博颁发了“基本陈列讲解资质证”,有效期1年,在导赏全程他始终佩戴着。吴荣俊说,博物馆专家对他们专业培训15天,督促学习15万字的文物资料,“过去在博物馆讲解,感觉有点名不正言不顺,现在持证上岗有底气。”
上海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裘争平说,不否认第三方讲解存在资深人士,但有很多确实是浑水摸鱼。他们打着研学的招牌,讲解不严肃、不规范、不科学。今年7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上博等相继出台新规,未经馆方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带队在馆内讲解。
但是,专业讲解供不应求的矛盾客观存在,以上历博为例,日均参观人数在暑期是5000人次,但是专职讲解只有3人,志愿者助阵后依然难以满足需求,人工讲解力量有待充实。第三方机构瞄准商机,在社交平台推出诸多良莠不齐的“导览”,暑假期间他们活跃于各大社群媒体上接客谋利,大多数以研学的名义做生意,收费从100多元到上千元不等。但有参观者在买单后反馈,这些“野生导览”讲解专业度存疑,不乏滥竽充数,也有观众投诉,未经授权的“野生”个人讲解和机构研学等商业活动,造成重点展位前拥堵,干扰他人游览。
博物馆开门办馆,将旅行社导游培训升级,充实讲解员队伍,这在上海也属于第一次。春秋导游管理部总经理韩震霄欢迎这项“美美与共”的举措,他说,博物馆文化纳入到旅游行程中,增加了旅游的文化含量,实践了文旅融合政策,这非常有意义。因为文化和旅游业相关要素之间相互渗透、交叉重组,突破原有产业边界,交融成新的文旅产品业态,这是当前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
记者从上历博了解到,本周开始第二期持证导游的培训,未来考虑和更多机构合作,提供多元的“博物馆+”体验。
马上评丨新需求 新挑战
随着公众审美能力的提升和文物知识的普及,游客们不再满足于浅层次的信息获取,更希望获得深度解读和阐释。不过,时下许多博物馆、美术馆专门配备的讲解人员并不充足,不少文博场所通过在展品旁布置标签、二维码提供语音导览,甚至AI导览也出现了。但游客还是更希望跟随讲解员边走边看边听,还可以实时问答,获得更好的观展体验。有游客打了个比方:拨打热线电话,希望直通人工坐席。
“旅行+刷博物馆”已成为人们休闲、学习和社交的热门选择。文博展馆新鲜的玩法不断驱动年轻客群壮大,深受亲子研学市场欢迎。野生导游的“生意经”,正是文博机构需要面对的“痛点”,也对博物馆的运营提出新挑战。
如何直面新挑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台北“故宫博物馆”,导游通过考核之后,可以持有馆方颁发的讲解证,持证上岗,提升了导览含金量。上海历史博物馆的一个多月来的尝试也值得肯定。此外,社会上一些正规研学机构的老师如能够通过博物馆培训,也可以上线更多的新鲜力量;还有美术馆推出新招,在“青少年研学”课程中设置导览培训一环,出炉一批小导览员,既满足了研学实践,也增补了导览数量,增强了文博场所的吸引力。
期待这样的好做法可以推广,也期待更多的文博机构为参观者和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乐梦融 )
【责任编辑:古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