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指南 正文内容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最长不超过96h,有效的固定

阿立指南 生活指南 2022-09-10 19:09:49 480 0

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进展 【摘要】静脉留置针的介绍因其操作简单、保护血管等优点而被广泛综述。静脉留置针最长留置时间不超过96h,有效固定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损失。 0.9%氯化钠注射液可替代甚至优于肝素稀释液封管,10ml生理盐水封管效果最佳。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血管;固定;封管留置针又称套管针,采用先进的生物材料制成,组织相容性好,操作简单,可作为头皮的替代品。由于留置时间长、减少穿刺次数、保护血管、减轻患者疼痛、降低静脉炎发生率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危重病人和需要长期输液的病人。在近年来的护理实践中,国内学者对静脉留置针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这里只对血管的选择、留置针的固定、留置时间和封闭技术进行综述。血管选择研究表明,血管状况越差,留置针引起的静脉炎发生率越高,且血管状况评分与静脉炎发生率呈负相关[1]。因此,在留置套管针之前应首先进行血管的选择。文献报道下肢静脉留置针血栓和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上肢,原因是下肢静脉瓣较多,血流缓慢[2]。带接地阀的容器,避免接头,易于固定。在具体的静脉选择方面,年轻组应首选应浅静脉,老年组应首选手背静脉。成人一般选择四肢浅静脉,尽量避开下肢静脉。

如果特殊情况或情况需要下肢静脉穿刺,输液过程中可以抬高下肢20。 〜30。为了加快血液回流,缩短药物和液体在下​​肢静脉的停留时间,减少对下肢静脉的刺激,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机会。此外,老年人的血管弹性差,脆性大,对化学和机械损伤的抵抗力下降。因此,在留置套管针时,应尽可能选择直径为 3 mm 的血管。会导致留置针脱出移位;会增加患者的痛苦,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1 小儿留置针固定方法 黄慧敏等[5]得出结论,用3M胶布固定小儿浅静脉留置针并在穿刺针眼处按压碘伏棉球的方法,不仅可以减少留置针发生渗漏,留置时间延长。何丹[6]认为输液贴片的使用应先定位针眼,再用无菌贴片将其分成两半。 ,目前在临床上具有很大的优势:舒适、透气、固定牢固、更美观、易于观察。 2.2 用于成人留置针等的固定[8] 建议使用大小适中、弹性适中的3M透明敷料进行封闭固定,将延长管盘绕,使静脉帽在针眼上方,然后用透气胶带将穿刺点作为起点,固定成圆形一周(注意穿刺点上方暴露,便于观察)。加强穿刺部位固定的改进方法大大降低了留置针脱落和脱出的机会,无需额外材料。

套管针封管方法图片_留置针封管_留置针封管方法图片

留置时间 关于留置时间,国内外学者的要求存在一定差异。 BD公司产品说明书建议成人留置时间为3天。李卡鲁[11]使用生理盐水天数,平均留置时间为7天。张丽华[12]等观察了100名留置套管针的患者套管针封管方法图片,并在导管前端进行了细菌培养。实验研究表明,5天可以作为常规的套管针留置时间。姜凤荣等[13]实验研究表明: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可适当延长至天,但刺激性药物和化疗药物的注射留置时间应严格。受控。在化疗期间,癌症患者的免疫功能相对较慢。崔爱荣等。 [14] 实验研究表明,静脉留置针留置72-96%后,血管中重度炎症发生率为24%;静脉留置针留置针留置120-168%后,严重血管内炎症发生率为60%,明显高于留置72-96封管液的选择4.1稀释肝素溶液肝素为一种硫酸化、带负电的酸性粘性物质。唐晓阳等。 [15] 随机分组 712 名患者,平均年龄 56 岁。将100例A、B、C静脉留置针脑挫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6例3~12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分别接受100U肝素治疗[17]。两组分别用2 ml肝素封闭液(62.5IU/ml)和2 ml生理盐水进行比较。 ) 没有效果,不会加重孩子原有的出血倾向,留置针留置时间明显长于牛生理盐水。

留置针封管_套管针封管方法图片_留置针封管方法图片

刘景玲[18]将120名血液患者随机分为50u/ml、100u/ml、150u/ml肝素盐水2ml。结果表明:血患者用100u/ml肝素盐水2ml有效,安全可靠。但对于有明显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血小板0.05),则认为输液器快速输液封堵法可作为静脉留置针的首选封堵方法。由于在液体或等渗溶液中添加了广谱抗生素,建议使用盐水注射器密封方法。独特的结构可以确保内部通道密封和无菌。当输液器与无针分离时克利福德封闭输液接头端,可产生正压,将导管内的液体向前推,避免血液倒流和血栓形成。孙家军[25]150例小儿静脉留置针患者随机分为肝素液密封管、生理盐水管密封管、原液压力密封管和密封管。其他三种密封方式,认为正压克利福德接头使用方便,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无禁忌症。使用时无需接针,避免了针刺伤,预防了血源性传染病。减少了封管的繁琐程序,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也减少了输液封管中使用的药液、空针等耗材。 6 封闭液剂量和浓度的选择6.1 肝素溶液于德兰等[26]研究表明,不同浓度的肝素封闭液对套管针通畅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且不同肝素锁定溶液的量对通畅原则没有影响。 /ml肝素溶液10ml、125u/ml肝素溶液5ml、125u/ml肝素溶液10ml)、50u/ml肝素溶液10ml最好。

留置针封管_留置针封管方法图片_套管针封管方法图片

6.2 生理盐水 刘淼等[20]表明,使用10ml生理盐水是导致每条静脉周围组织发炎的主要原因。在留置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增加静脉留置针封闭次数会加重周围组织的炎症程度[27]。因此,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血管瓣膜,避开关节,便于固定。较年轻组应首选应浅静脉,较年长组应首选手背静脉。对于成人,通常使用四肢浅静脉,应尽量避开下肢静脉。在留置针的固定方法上,笔者认为可以将弹力帽剪裁至4~5 cm进行小儿固定。放在婴儿额头上的固定方法比较好。优点是舒适、透气、固定牢固、美观、易于观察。 ;成人固定可以选择李世芳改良的固定方式,主要是不需要额外的材料,不影响美观,值得推广。在封管技术方面,克来福虽然有很多优势,但由于价格昂贵,暂时无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如出现并发症,建议使用ioml生理盐水封管注射器封管或使用输液原液输液器封管。输液完成后,请勿中途冲洗试管,以免增加静脉炎的发生率。研究表明,留置时间越长套管针封管方法图片,感染的可能性就越高。建议留置针留置时间在96%以内。

套管针封管方法图片_留置针封管_留置针封管方法图片

【参考文献】 血管炎的相关性研究•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30): 3157-3159. SD, MP, Lavi et al. /t hetev care unit . , 2005, 42: 667-672. 周洪波, 赵秀珍 • 使用静脉留置针的利弊 • 科学时报, 2008-04-11 讨论 •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5, 18(< @4): 349-351. 志, 2007, 4(17): 1500. 法•现代临床护理, 2008, 7(10): 5 7.戴洁,秦娜•介绍静脉留置固定方法•护理研究,2007,21(2):359.金敬基•尤里舒静脉留置针弹性绷带术使用• 护士培训杂志, 2008, 23(7): 587. 10 李世芳, 李世英• 留置针固定对儿童留置针折现影响的临床观察• 小华现代杂志护理学, 2008, (20):1907-1908. 11 李卡鲁, 梁伟• 相关因素分析影响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中国误诊科学多智, 2006, 6(20): 4009. 12 张丽华, 龙晓兰, 张宏•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临床研究. 川药, 2008, 29( 6): 792-794. 13 姜凤荣, 宝莹, 楚兰·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实验研究. 科学杂志, 2006, 21 (1<@4): 55 -56. 14 崔爱荣,焦广林,张玉敏,等.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与静脉血管炎症反应关系的研究.中外医学,2008,(1 3): 6-7. 15 唐晓阳, 陈晓斌. 静脉留置针的三种封堵方式. 插管液效果对比分析• 医学临床研究, 2004, 21 574-57< @5.16 周念红 • 肝素稀释液用于静脉穿刺留置插管1与生理盐水封闭插管的对比分析 • 四川省研究所卫生管理干部条例, 2006, 25(2): 116. 17 穆远芬.留置针头肝素封闭液对ITP患儿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06, 20(12): 3149 -3150. 18 刘景玲 • 血液病患者静脉留置针中肝素溶液浓度的探讨. 护理系, 2008,6 (12): 3139-3140. 19 郑文,任玲,周红,等.肝素锁液致输液反应11例调查分析.中华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7): 58-59. 20 刘淼, 朱月琴, 刘凤清•静脉留置针生理盐水用量的临床研究•护理杂志, 2007,22(1 9): 1824. 21 董红艳, 崔晓磊•直接输液留置针封管的护理研究, 2005, 19(8): 1575-1576. 22陈江华, 宗六义, 毕慧雅 • 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影响 病因探讨 • 普通护理, 2008, 6(11): 3029-3030. 23 杨敬明, 王中珍,陈世飞•观察腔外静脉留置针正压封堵效果 • 护士培训杂志, 2008, 23(13): 1218-1219. 24 徐建磊, 秦剑锋 • 不同封堵方式的效果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问题•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9A):22-2<@5.25 孙家军•小儿静脉留置针密封方法探讨。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17): 2162-2163. 26 于德兰, 王艳, 滕维珍 • 两种不同浓度和用量的肝素封管液20-21.27 实验研究血管炎与血管炎的关系•护理学多志, 2006, 21 (13): 1 -3.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