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天
- 本月已经过去天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总角是指多少岁蚂蚁庄园
总角是古人对孩子幼年时的一种泛称,一般八岁到十四岁的未成年时期都可以被称为总角。
总角[zǒng jiǎo]
释义: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详细解释
1、古时儿童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角。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
2、借指童年。
晋陶潜 《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白话译文:晋陶潜 《荣木》诗序:“我在孩童时,已经接受了修齐治平的儒学之道,可如今头发已经斑白,却还是没有什么成就。”
笔顺
扩展资料:
古代人对于不同的年龄阶段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称呼,就像我们今天习惯用90后、00后类似的称谓来概括某个年龄段的群体一样,古代的总角、弱冠、及笄等也是用来指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用语。
由于古代的小孩子小时候喜欢把头发扎成两个小揪揪,看起来头上就像顶了两个小角一样,所以才会有“总角”之说。不过跟弱冠及笄等不同的是,总角一般用来泛指某个年龄段,而不是具体指代某个年龄点,所以在古代,总角可以是十三四岁,也可以是八九岁,没有那么严格的规范。
总角是指多少岁?
总角一般是指十三四岁以下的少年。
由于古代的小孩子小时候喜欢把头发扎成两个小揪揪,看起来头上就像顶了两个小角一样,所以才会有“总角”之说。不过跟弱冠及笄等不同的是,总角一般用来泛指某个年龄段,而不是具体指代某个年龄点,所以在古代,总角可以是十三四岁,也可以是八九岁,没有那么严格的规范。
扩展资料:
古代不同年龄称谓:
1、襁褓:
亦写作“襁緥”、“襁保”、“繦緥”、“襁葆”。原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旧说长一尺二寸至二尺,阔八寸左右,后亦指婴儿包或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
指2-3岁的儿童。也作“孩抱”和“提孩”。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提携”等为其衍生词。
3、垂髫、髫年:
借指幼年。髫,儿童头上扎起来下垂的短发。古时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4、豆蔻:
指女子十三四岁。
5、束发、成童:
指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也指束发的头饰。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
6、及笄:
女子十五岁左右,亦作“既笄”。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7、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
总角之年是指什么年龄
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借指童年时期。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又《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
年龄称谓:
1、襁褓:不满周岁。
2、孩提:两至三岁。
3、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4、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5、总角:幼年泛称。
6、垂髫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7、黄口:十岁以下孩童。
8、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9、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0、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金钗之年
什么是‘总角"之年?’
总角之年在古代总角代表的年龄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
古代的儿童会把头发分为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状就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角是古人对孩子幼年时的一种泛称,一般八岁到十四岁的未成年时期都可以被称为总角。因为古代孩子没长大的时候喜欢把头发梳成两个小角似的模样,总角之称也就是这么来的。
古代年龄段的雅称
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九龄:9岁。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jí jī):指女子15岁。